佛眼看情感,“愛” 的深度解讀
在這樣一個清晨,我們又開始了一天的修學。昨天晚上,大家學習了慈心禪的修習方法,把我們的愛心散布給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眾生,包括我們自己,我們喜愛的朋友們、家人,還有一切苦難的眾生。今天早晨的皈依共修,我們討論的話題就叫《佛眼看情感》。
談到人際關系和情感,想到了這種所謂的“愛”,我們有時候會有一種困惑,它既是人際關系中人們非常重視的,但另一方面,佛教又常常說,愛為苦本,苦從愛生。
大家可能有看過一部電影,叫《一輪明月》,它是講弘一法師一生的傳記。弘一法師出家以后寫了一封信,安排人通知了他的妻子雪子。雪子是日本的一個女孩子,十七歲時遇到弘一法師,跟他來到中國一起生活了十二年。法師出家的時候告訴她,我已經皈依佛門了,派人送她回到日本的家鄉。雪子臨走前要求見最后一面。在那個電影里就有這樣的一個場景:兩艘小船,從湖面上靜靜地劃來,擦肩而過。在這個時候,雪子突然就忍不住了,她就問了弘一法師一句話,“法師,什么是愛?”
所以,對于這樣的一個情感,我們該如何來看待它?它好像會帶給我們快樂,但也系縛了我們。作為一個學佛者,好像也要摒棄這樣一種愛執。那我們該怎么來看這樣的一個情感呢?事實上,說到這樣的一個“愛”,它的巴利文的原文,或者說是它的梵文,可能是有很多完全不同的單詞,但是翻譯成中文之后,都用了一個“愛”字來表達,其實它們是不一樣的,甚至可能有本質的差別。
事實上,佛典里邊跟愛相關的巴利文詞或者梵文詞有很多。我在這里簡單地舉了幾種例子。比如說“愛好”,或者說一種崇高理想,其實也都是一種愛,也翻譯成了愛。如:“我熱愛我的信仰”,“我愛佛法”。還有一種是友愛,朋友之間的友情。母親對子女,她有一種母愛,也是一種愛。兄弟姐妹之間也有一種親情、手足之愛。還有男女兩性之間的性愛。所以不同的詞都翻譯成了同樣一個詞,而我們在談論和理解的時候,事實上差別是非常大的。所以,要想把這個問題搞清楚,就必須要對我們所談論的有一個非常清晰的了知。
在論典中間,把一切愛簡單地大概劃分為兩大類型。《大毗婆沙論》二十九卷,說到愛有兩種:染污為貪,不染污為信。所以在這里就非常明確地把一切愛劃分為兩大類:一類是染污愛,另一類是非染污愛。
染污愛的本質屬于根本煩惱,就是煩惱心所里邊的貪煩惱,它跟我們的無明相應,是帶著執著和占有欲的,須要擁有、抓取、得到。非染污愛的實質屬于善心所里邊的信心所,它來自于對美德與真理的認同、尊重和好樂。
在《大般涅槃經》里邊,也非常形象地把這兩種愛概括命名為餓鬼愛和法愛:“真解脫者離餓鬼愛,憐憫眾生故有法愛,如是法愛即真解脫,真解脫者即是如來。”所以在這里明確地說到,成佛以后有沒有愛?有的,他有這個法愛。
“餓鬼愛”這個詞本身非常形象地表達了那樣一種匱乏感,它的本質。為什么我們會有貪婪?那就是來自于我們生命的一種匱乏感、不安全感,表現出來就是渴望、抓取、粘著、占有欲。我相信我們在座的每一位都有過這樣的一些體驗和感覺。當你被一個內在的匱乏感跟渴望所控制的時候,心會變得非常焦躁,生命受到系縛,失去了自主的能力。
那法愛呢?它來自于對真理、美德的體認,對生命痛苦的洞察。因此就會表現出對善法,對圣賢有一種敬重之心,愛戴之心——“我愛佛法”;對眾生產生一種悲憫和關懷的情懷。這樣的一種法愛,大家有沒有體驗過呢?可能也有體驗,昨天晚上大家修慈心禪的時候就在體驗,是不是?愿一切眾生平安,愿他們平靜喜悅的時候,那個時候你的心里沒有匱乏感。內心愿意去祝福,看到他們的可愛面,看到他們的痛苦,產生了慈和悲。當一個人安住于法愛的時候,他的內心變得非常的開闊、寧靜,而且充滿了信心,不管是對自己,還是對生命。
如果我們分辨清了這兩種愛,我們就可以知道怎么來看待情感。
關于染污愛的特征,經典中說:“設習愛欲事,恩愛轉增長,譬如飲咸水,終不能止渴”。它的特征有六種:
第一,有待。就是它依賴于因緣的條件才能滿足。如果說你對某個人產生了貪愛,但是對方對你沒有感覺,那么你就會覺得失落,覺得痛苦,會變得很焦躁。那如果說對方也愛你,那你就會感覺快樂。所以染污愛它需要對方的回應,須要得到回報。
第二,無常。情感它是變化的,否則這個世界上就不會有離婚這件事情。
第三,增長。就是串習得越多,它會變得越強烈,而不是變少。
第四,生苦。相思之苦或者其他的欲望,對金錢、對享受、對名望……所有這些愛都會帶來痛苦。
第五,生嗔。表面上看是一種愛,但卻能常常讓我們生起憤怒。所以當真正熱戀的人在一起的時候,或者夫妻之間,父母跟孩子之間,往往是又愛又恨。愛得越深,我們的憤怒好像也來得特別的猛烈,特別的深刻。在陌生人面前,我們彬彬有禮,但在家人面前我們就完全變成了阿修羅。所以這個愛也會變成生氣、憤怒。
第六,非自在。它會系縛我們的身心,令人熱惱不安,蒙蔽智慧。因為這種貪愛,造作種種的惡業,殺生、偷盜、邪淫、妄語,障礙禪定。當貪愛升起來的時候,我們就沒法靜心打坐,神通也會退失,令人常陷輪回,無法解脫。
- 宗舜法師:什么是愛?佛教中關于“愛”的特殊定義
- 濟群法師:什么是“愛”?佛教的愛是不是太無情了?
- 凈宗法師:怎么樣才能舍掉對情愛的執著?
- 星云大師:用愛再去把愛贏回來
- 星云大師:如何化解“婚外情”
- 星云大師:真愛不是占有而是相互尊重
- 印光大師:臨終貪情愛失正念功夫深也不能往生
- 界文法師:緬甸印象
- 界文法師:第七屆西園寺靜修營戒律講座
- 界文法師:第八屆靜修營戒律講座
- 證嚴法師:證嚴法師:情愛
- 宣化上人:看不破、放不下情愛,就有了“愛別離苦”
- 法藏法師:情愛為苦
- 界文法師:擁抱無常
- 界文法師:憤怒與忍辱 第一講 認識憤怒
- 界文法師:憤怒與忍辱 第二講 佛教常見修忍方法簡介
- 界文法師:界文法師講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第一次課 上節
- 界文法師:界文法師講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第一次課 下節
- 界文法師:界文法師講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第二次課 上節
- 界文法師:界文法師講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第二次課 下節
- 星云大師: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涼風冬有雪;若無閑事掛心頭,便是人間好時節。
- 宣化上人:大悲咒句解
- 日常法師: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
- 正如法師:念《心經》比《大悲咒》更好嗎?
- 宣化上人:楞嚴咒
- 印光大師:安士全書白話解
- 文珠法師:妙法蓮華經
- 大寂尼師: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《地藏經》嗎?
- 海濤法師:海濤法師開示的最簡單的施食方法(只要一分鐘)
- 慧律法師: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
- 宣化上人:般若波羅蜜多心經
- 心律法師:吃虧是福
- 仁清法師: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,請法師開示
- 凈慧大師:凈慧法師《楞嚴經》淺譯
- 星云大師:星云大師談《心經》
- 心律法師:什么人與佛有緣?
- 星云大師:千江映月
- 宣化上人:楞嚴咒持誦需知
- 海濤法師:《佛說阿彌陀經》原文
- 宣化上人:念地藏菩薩本愿經的好處
- 海濤法師:海濤法師慈悲生活咒語
- 海濤法師:大悲咒修持法與功德利益
- 宣化上人:楞嚴咒句偈疏解
- 文珠法師:大方廣佛華嚴經
- 成觀法師:楞嚴咒大意
- 未知:星云大師講解
- 永明延壽:宗鏡錄
- 星云大師:手把青秧插滿田,低頭便見水中天;六根清凈方為道,退步原來是向前。
- 正如法師: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
- 圣空法師:幾個快速超度冤親債主的方法
- 未知:慧律法師講解
- 法界法師:金剛經講解
- 正如法師: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
- 星云大師:朝看花開滿樹紅,暮看花落樹還空;若將花比人間事,花與人間事一同。
- 凈善法師:凈善法師: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?
- 正如法師: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?
- 虛云法師:多誦讀《普門品》和《地藏經》
- 印光大師:不科學的求子秘方,但是很靈驗
- 星云大師:溪聲盡是廣長舌,山色無非清凈身;夜來八萬四千偈,他日如何舉似人?
- 傳喜法師:加持力最大的禮贊文——文殊禮贊
- 界文法師:佛眼看情感,“愛” 的深度解讀
- 凈宗法師:念佛人臨終要經過四大分離嗎?
- 凈宗法師:如何答復“佛在心中,不必上廟”?
- 靜波法師:佛教徒除了世俗諦之外還得有真諦
- 圣旭法師:隨緣消舊業 莫再造新殃
- 傳喜法師:這十二個名號,是成佛最重要的種子
- 蓮池大師:念阿彌陀佛的利益
- 蓮池大師:一心念佛即是修六波羅蜜
- 蓮池大師:曹溪六祖惠能不斷思想
- 仁禪法師:什么是我們往生凈土的最大障礙?“自己”
- 仁清法師:房子小,供佛堂在臥室里用簾子擋著可以嗎?
- 衍慈法師:改惡行善 罪自消滅,做一個身心清凈佛的佛弟子
- 寬運法師:提干總被頂下來,該辭職嗎?怎樣面對事業上的逆境?
- 大安法師:病人應當如何念佛?默念還是出聲?(內附視頻)
- 圣旭法師:發出離心來念阿彌陀佛
- 寬運法師:修行其實是修心,尋回原本清凈的自心自性
- 蓮池大師:戒殺放生文圖說
- 正慈法師:“禪”是正確的思維方式,是一種良好的狀態
- 靜波法師:學佛最關鍵的是改變自己心中的執著
- 濟群法師:學佛后與身邊人格格不入,怎么辦?(內附視頻)
- 海濤法師:修行真正進步是心態的改善(內附視頻)
- 靜波法師:佛祖家當,本地風光!只是我們太難改變自己!
- 如瑞法師:相同的季節,不一樣的美麗
- 宗性法師:佛法沒有秘密、專利,誰都可以學
- 蓮池大師:普勸戒殺放生
- 蓮池大師:一染識田,終成道種,佛經不可不讀
- 仁煥法師:改變命運要先化去稟性再去掉習性
- 湘清居士:《普勸念佛文》釋義
- 海濤法師:感情不快樂,那就不要背后講人家的感情問題
- 大安法師:如何才能放松身心來念佛?
- 海濤法師:消災超度需要用到一個人的八字嗎?
- 靜波法師:去得上西方還是去不上西方,到底以什么為標準呢?
- 慈法法師:內觀回歸內心安穩處(中英開示)
- 仁山法師:這段經文,說出母親沒有說出來的一些話(視頻)
- 圣旭法師:念佛人應該要有信心 要發出離心、菩提心與大愿
- 正慈法師:最美的風景是一顆純粹的心
- 大安法師:何為忠?以至誠立身行事
- 印光大師:談念佛方法(相關問答釋疑)
- 星云大師:佛教對「殺生問題」的看法
- 星云大師:佛教對「戰爭與和平」的看法
- [界文法師]佛眼看情感,“愛” 的深度解讀
- [佛理禪機]心若不動,風又奈何
- [人物故事]目犍連尊者的故事
- [心經]心經講記(內附視頻)
- [心經]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第九講
- [心經]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第十講
- [凈宗法師]念佛人臨終要經過四大分離嗎?
- [凈宗法師]如何答復“佛在心中,不必上廟”?
- [佛化家庭]讓自己的生活像凈土一樣那么美好(內附視頻)
- [漢傳人物問答]如何做到口念彌陀心不亂?
- [靜波法師]佛教徒除了世俗諦之外還得有真諦
- [佛理禪機]持戒修定 旨在開慧(中英雙語)
- [圣旭法師]隨緣消舊業 莫再造新殃
- [傳喜法師]這十二個名號,是成佛最重要的種子
- [蓮池大師]舍巨鱉廚婢愈疾
- [蓮池大師]拯溺蠅酒匠免刑
- [藥師經]藥師經原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