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有行善,為什么得不到任何利益?
摘自 森林中的法語
第三章 修法 作者:阿姜查
佛教的科學
因此,尊貴的導師創立了佛教。它可以被稱為佛教科學,它是一套優于其他知識的完整體系。我們所學的世間學問,即使讀到博士學位,依然未達究竟。這些學問都是有限的,存在于貪欲與執著的領域,會帶來痛苦。它們無法幫助我們解脫苦,這種知識名為科學,不過佛教科學卻迥然不同。在佛學里,如果學得正確,我們會學到解脫、放下與止息。如果某件事有害,我們會學著去看那個害處。我們學習放松與放下,學習舍,這就是佛教的科學。
佛陀的教法從各方面來說,都是真實與正確的知識體系。它必須被教導,因為它不會自己來到我們跟前。這套知識無法被轉換為其他概念,不過它的有效性卻是毋庸置疑。例如,佛陀說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,這是不變的法則。它是確定的,是出自清凈的智慧,因此,可以稱它為實相。不過,還是有人認為行善不一定有善報,他們可能有修善法,但是卻沒有得到好處。「我有行善,為什么得不到任何利益?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人,做壞事卻得到好的結果,而許多人做好事,卻一直在受苦。」
如實觀
這是真的,不過卻是邪見范圍內的錯誤理解,并不符合實相。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如實觀,就會了解佛陀的教導是不變的法則。佛陀覺悟的一切實相,都是不變與確定的。實相就是實相,只是因為人們的誤解,它才會變得不真實。
例如,a先生因為某項罪名被逮捕,他是完全無辜的,不過卻沒有任何有利于他的證據。警察舉出一連串不利于他的證據,而唯一有利于他的證據只有他自己的覺察與正直。在這種情況下,他不可能贏,因為他無法證明其他證據是錯誤的,最后只得去坐牢。雖然如此,他還是對的,只有他的身體被監禁,他的心并不會受到困擾。
如果這件事情發生在我們身上,我們可能會覺得十分冤枉與沮喪;但是根據佛陀的觀點,根本沒有什么好冤枉的。如果發生這樣的事,我們明明沒有錯,卻必須付出痛苦的代價,那一定是過去的業(kamma)出了問題。雖然我們今天沒有犯錯,但是并無法保證昨天,或過去沒有錯。我們可以推論過去一定做錯了什么,現在才必須承受苦果,因為事出必有因。所謂無風不起浪,一切現象的發生都有其原因——如果能夠如此思惟與處事,則生活必可悠然自得。
相信并實踐佛法
要找到真正像這樣相信佛法的人很少。例如,二十多年前,我與在家居士以及出家弟子共同創立這座寺廟,你們可能都聽過巴蓬寺(wat pah pong)的歷史。這些年來,我們歷經萬難,建立這座寺廟,全仗人們對于實相的信念與無畏的勇氣。這不只是口頭說說而已,我們許多人身染瘧疾三年,無法獲得治療。我們經常缺少蠟燭、電池與燈油。過去這里的蛇與毒蟲比現在更多,因此,我們晚上行走時,都會念誦慈悲偈與庇護偈。如果必須死,就死吧!如果還能活,就再活。我們就是抱持這樣的態度。因為我們遵循的是正道,并且我們相信自己的心。
因此佛陀教導我們,要深入觀察、覺知與訓練自己。不要急著訓練別人,應該先管好自己。如果別人說我們好,那不是我們衡量自己的標準;如果別人說我們不好,那也同樣不能作為標準。不要因為別人的說法而高興或沮喪,向內觀,并找出內在的實相。當他們說我們不好時,到底哪里不好?是否真的有什么缺點?如果有錯,趕緊更正。應該放下錯誤,而不是別人的說法難過。如果他們的說法不確實,別放在心上,是他們看錯了,你對自己的行為仍舊充滿信心。
你應該相信自己,而不是隨著外界的贊頌或批評起舞。無論別人的說法對或錯,都別在意。如果事情是對的,你有什么好沮喪或爭辯的;如果它是錯的,你又怎么能沾沾自喜呢?如此一來,你就不會患得患失,而心將會因為修行而得到喜悅與滿足。故經云:「戒是喜悅之舟,戒是財與寶藏,戒是行舍之筏,愿具清凈之戒。」
- 阿姜查禪師:人們為什么要出家?
- 阿姜查禪師:“正見”便是出家人正確的居所
- 阿姜查禪師:工作永遠沒完沒了,你為何著急做完?
- 阿姜查禪師:不同根基的人學佛,會有這幾種不同表現
- 阿姜查禪師:對方堅持不聽你的正確意見時該咋辦?
- 阿姜查禪師:為什么你很難理解別人?原因很簡單
- 阿姜查禪師:出家是自私的傷人行為嗎?醫生對話高僧
- 阿姜查禪師:你想變成師長復制品嗎?別盲目模仿他們
- 阿姜查禪師:當別人給我們建議時,怎樣反應是智慧的?
- 阿姜查禪師:并非危言聳聽,你的頭發皮膚也是“禪”!
- 阿姜查禪師:痛苦對決心修行的人來說,并不是件壞事
- 阿姜查禪師:若做事只為求回報,必然會引起痛苦!
- 阿姜查禪師:阿姜查與美國旅行家弟子的對話:自由與發型何關?
- 阿姜查禪師:一些出家人為什么會去墳場中打坐修行?
- 阿姜查禪師:記住!只說有用和必要的話
- 阿姜查禪師:注意力無法集中?試試這3個方法
- 阿姜查禪師:別把坐禪復雜化,它沒有要達到的目標和境地
- 阿姜查禪師:對批評心懷感激是智者的作風
- 阿姜查禪師:沖突和困難生起之處就是要下功夫之處
- 阿姜查禪師:佛陀的基金永遠也用不完
- 阿姜查禪師:靜止的流水
- 阿姜查禪師:我們真正的歸宿
- 馬哈希法師:內觀基礎
- 坦尼沙羅法師:從佛教角度看,如何克服抑郁癥?
- 一行禪師:我非我,花非花
- 阿姜查禪師:我有行善,為什么得不到任何利益?
- 達摩難陀長老: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
- 帕奧禪師:怎樣持戒才能不受地獄惡道燒烤,享有大功德?
- 阿姜查禪師:阿姜查的禪修世界
- 一行禪師:正念的奇跡
- 帕奧禪師:可否請禪師開示如何行禪
- 強帝瑪法師:身心清涼的打坐方法
- 阿姜查禪師:阿姜查說禪
- 阿姜查禪師:南傳高僧阿姜查語錄摘錄
- 佛使比庫:生活中的緣起
- 佛使比庫:無我
- 阿姜查禪師:泰國羅漢自述禪定境界:什么都可能發生,但別在意
- 帕奧禪師:如實知見
- 阿姜查禪師:森林里的一棵樹
- 一行禪師:懂得放下,幸福就可能出現
- 阿姜摩訶布瓦尊者:滅苦之道
- 一行禪師:一行禪師文章
- 阿姜查禪師:泰國高僧“阿姜查”大德的精彩開示
- 阿姜查禪師:人們為什么要出家?
- 一行禪師:人為何會陷入痛苦中?
- 帕奧禪師:智慧之光
- 一行禪師:浮躁之下不得定心,心不定則不得享受當下
- 圣法長老:四念住 唯一解脫之道 四念處禪--《大念處經》
- 阿姜查禪師:寧靜的森林水池
- 阿姜查禪師:注意力無法集中?試試這3個方法
- 阿姜查禪師:一些出家人為什么會去墳場中打坐修行?
- 阿姜查禪師:不同根基的人學佛,會有這幾種不同表現
- 一行禪師:念念分明觀照呼吸
- 孫倫禪師:禪修者與內觀
- 佛使比庫:佛使比丘 內觀捷徑
- 阿姜查禪師:心的平衡與中立
- 阿姜查禪師:解脫之鑰
- 達摩難陀長老:佛教與同性戀
- 一行禪師:正念的奇跡
- 一行禪師:做到這四個層面,便是“真愛”!
- 一行禪師:怒火該如何熄滅?佛陀早已把方法傳授給我們
- 一行禪師:聚集正念能量 自由接觸生命
- 一行禪師:以正面的能量“照顧”負面的能量
- 達摩難陀長老:佛陀非宿命論者,也非“非宿命論”者
- 一行禪師:人為何會陷入痛苦中?
- 阿姜查禪師:人們為什么要出家?
- 阿姜查禪師:“正見”便是出家人正確的居所
- 一行禪師:懂得放下,幸福就可能出現
- 一行禪師:你需要理解之眼與智慧之眼
- 一行禪師:以我們的每一個步履去感知大地
- 一行禪師:請用我的真名呼喚我!
- 一行禪師:我非我,花非花
- 一行禪師:正念的奇跡
- 一行禪師:祈愿有用嗎?
- 一行禪師:你可以,愛
- 一行禪師:捕蛇訣竅:捕蛇卻不被蛇咬傷的訣竅
- 阿姜查禪師:工作永遠沒完沒了,你為何著急做完?
- 阿姜查禪師:靜止的流水
- 阿姜查禪師:佛陀的基金永遠也用不完
- 阿姜查禪師:沖突和困難生起之處就是要下功夫之處
- 阿姜查禪師:對批評心懷感激是智者的作風
- 阿姜查禪師:別把坐禪復雜化,它沒有要達到的目標和境地
- 阿姜查禪師:注意力無法集中?試試這3個方法
- 阿姜查禪師:記住!只說有用和必要的話
- 阿姜查禪師:一些出家人為什么會去墳場中打坐修行?
- 阿姜查禪師:阿姜查與美國旅行家弟子的對話:自由與發型何關?
- 阿姜查禪師:若做事只為求回報,必然會引起痛苦!
- 阿姜查禪師:痛苦對決心修行的人來說,并不是件壞事
- 阿姜查禪師:并非危言聳聽,你的頭發皮膚也是“禪”!
- 阿姜查禪師:當別人給我們建議時,怎樣反應是智慧的?
- 阿姜查禪師:出家是自私的傷人行為嗎?醫生對話高僧
- 阿姜查禪師:對方堅持不聽你的正確意見時該咋辦?
- 阿姜查禪師:不同根基的人學佛,會有這幾種不同表現
- 阿姜查禪師:為什么你很難理解別人?原因很簡單
- 阿姜查禪師:你想變成師長復制品嗎?別盲目模仿他們
- 阿姜查禪師:泰國羅漢自述禪定境界:什么都可能發生,但別在意
- 法增法師:佛法治病的真理
- 阿姜查禪師:快來對照!你的修行之路屬于高僧預言的哪種?
- 一行禪師:以慈悲甘露熄滅憤怒的火焰
- 一行禪師:祈愿的力量
- [佛理禪機]持戒修定 旨在開慧(中英雙語)
- [界文法師]佛眼看情感,“愛” 的深度解讀
- [佛理禪機]心若不動,風又奈何
- [人物故事]目犍連尊者的故事
- [心經]心經講記(內附視頻)
- [心經]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第九講
- [心經]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第十講
- [凈宗法師]念佛人臨終要經過四大分離嗎?
- [凈宗法師]如何答復“佛在心中,不必上廟”?
- [佛化家庭]讓自己的生活像凈土一樣那么美好(內附視頻)
- [漢傳人物問答]如何做到口念彌陀心不亂?
- [靜波法師]佛教徒除了世俗諦之外還得有真諦
- [圣旭法師]隨緣消舊業 莫再造新殃
- [傳喜法師]這十二個名號,是成佛最重要的種子
- [蓮池大師]舍巨鱉廚婢愈疾
- [蓮池大師]拯溺蠅酒匠免刑
- [藥師經]藥師經原文